怀让服务对象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希望借此系列推送,在全校范围内进一步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向百卅珞珈交出一份更加优异的后勤答卷。
文案:李轩 苗珺柳图片:李轩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园艺师”这三个字总与繁花似锦、苍木蓊郁的景观相关联。当提起这份职业时,人们的脑海里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他们手持专业工具,将面前的植物打理得井井有条,所有植物在他们的悉心照顾下恣意生长。而用卢鸿平的话来说:“对我们园艺师来说,花花草草就和我们的孩子一样。”这位被同事称呼为“卢队长”的园艺师,已经和珞珈山的草木相伴了二十五个年头,“与其说我是花卉队的队长,不如说我是花花草草们的队长。”
卢鸿平
当我们来到卢鸿平的工作地点——位于人文馆后的武汉大学花卉培育基地,映入眼帘的场景让人轻呼一声,从没想过在学校里还有这样一处“花地”:湿润的泥土、刚吐嫩叶的盆景、尚未开放的花朵、空气中淡淡的化肥的味道……面积并不大,但布局井井有条,每一片花叶可以公平地享受着阳光的恩赐,同外面的同学们一样,茁壮地成长。
花卉培育基地一角
“知行合一,实践出真知”
然而,1998年时,这一切对卢鸿平来说都十分陌生。彼时的他刚参加工作不久,是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伙食科的一名新会计,紧随其来的岗位调整中,他服从组织安排,“成为了一个啥都不知道的园林工人”。卢鸿平至今还记得,在上岗的第一天,面对眼前的花花绿绿,“心里直犯怵,我能干好吗?”
武大多山的地形、不同种类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自然环境、土壤中有机物含量……每一个问题背后都涉及到庞杂的专业知识。“当时师父告诉我,你对着书,一个一个去认,总有认完的一天。”卢鸿平把这句话记在了心里。从此,除了吃饭睡觉,他一直捧着那本武大园林人自编的《园林绿化培训教材》,一直读到今天。后来的《植物学》、《花卉学》、《中国主要栽培樱花品种图鉴》也是卢鸿平的“宝贝”。“肯定要读书啊,不读书,人家问你这是什么花,你要不认识,你怎么好意思和别人说你是搞园林的呢。”
武汉大学园林与环卫服务中心自编《园林绿化培训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花卉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植物学》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主要栽培樱花品种图鉴》
卢鸿平深知自己非科班出身,仅仅有理论学习远远不够,“这种事情,理论必须和实践结合,对着书本怎么养花?”他常去各地学习取经,武汉市各处的花卉生产基地是他的“第二个家”。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掌握了良种培育、花卉养护、病虫害防治等园林基本技能,工作更加得心应手,“用我师父的话来说,我那个时候基本可以出师了。”
除了花卉生产基地,在工作之余,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也是卢鸿平最常去的地方。植物的病虫害问题、如何配比消毒液保障对虫害高效消杀、不断更新植物种类以保障与市场形成对接联动......在生科院相关专业教授的娓娓道来中,生产培育链条中每一步存在的环环相扣的内在逻辑在卢鸿平眼前逐渐清晰起来。
谈及选种,卢鸿平告诉我们:“什么品种适合武汉大学的地理环境,肉眼是看不出来的。”每次选育一个新品种,卢鸿平都会亲自到花卉市场中选种,而后在试验田中播种,在培育中观察筛选,直至选出最合适的品种。而在培育期间,一位合格的园艺师是耐心十足的“父母”,“不能考虑短时间内的情况,有的可能会依靠树体本身储存的养分,在气温适宜时抽生出新芽,但是事实上它并没有长出新的根系,这就是‘假活’的情况。培育种子,辨别出是否存在‘假活’至关重要。”卢鸿平抓起一把泥土,嗅了嗅,转头告诉我们。
卢鸿平在日常巡检花房
“躬行不倦,方得珞珈胜景”
此前,由于学校发展规划建设的需要,花卉基地的面积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为了解决生产用地不足的问题,卢鸿平多次进行盆栽实验,反复改良花卉生产工艺,用体积轻便、耐用性强的230型复合塑料盆代替传统的泥瓦种植盆,有力地保证了年产20余万盆花卉生产任务顺利完成。他的目光同样投向了珞珈山的参天大树们。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珞珈山古树名木的保护就成为了卢鸿平心头始终放不下的石头。多年来,在他和同事的努力下,武大校园内朴树、雪松、乌桕等25棵古树名木均完成了“一木一卡”建档工作,“我们的责任要落到一草一木上”。这其中就包括武大名片之一——樱花。
在实际工作中,卢鸿平和同事不断对樱花品种进行更新,武汉大学校内的樱花树从最初单一的染井吉野樱花扩展到如今包括垂枝樱、春寒樱等五个樱花品种。在每年樱花开放期间,每棵樱花树下都能看到他细致检查的身影。“工作量十分巨大,一天只能修剪好三四棵,加班更是家常便饭。”每逢夜深人静时,游览的人们散去,他和同事一个一个地将蛀心虫挖出,用挖地坑、打吊针的方式对樱花树进行精准施肥,并定期通过改善土壤质量、控制养分摄入延长樱花观赏期。珞樱缤纷,便是在这样夙兴夜寐的淬炼中自成风雅。
除了收获无数关注的樱花树,校内日常的花坛养护同样也是卢鸿平的工作之一。事实上,花坛的养护成本要比一般绿植要高得多。为了能够让花坛内花卉长势更好,卢鸿平和同事在基地内亲自培育更适合武大花卉的田园土。错落有致、颜色缤纷的美景的身后,正是他对于不同植物习性入木三分的钻研、对于色感、色差搭配以及美学实践的高敏感度,还有长期田间地头日复一日的劳作与耕耘。
卢鸿平在修剪花坛
校内花坛设计
“攻坚克难,奔跑在热爱与责任中”
谈到对于园林事业三十年如一日的的坚持,卢鸿平坦言道说:“就像同学们刚开始学习专业知识碰到很多困难一样,我也一样。但我从来没有气馁,也不只是坐在凳子上沮丧,多跑、多问、多学。困难总是可以克服,在克服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的成就感也让我愈发热爱我所从事的事业。”“动手、动脚、动脑。”这短短六字,正是卢鸿平多年来不断攻坚克难的独家秘笈。
多年实践经验的积累,让卢鸿平在花卉生产方面了属于自己的经验体系。他抓住机遇,率先代表学校参加武汉市街头菊展比赛,精心设计了具有珞珈特色的参赛作品,收获颇丰。此外,他也成为了家人朋友们嘴里的“植物百事通”。他笑着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一个老朋友突然问我为什么他的花朵长势很差,我看了一眼他发来的照片,便问他是不是在用茶叶水浇花,他对于我的回答大为震惊并且表示肯定。”面对我们的称赞,卢鸿平摆了摆手,“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只不过是做了一个工作和生活的有心人。”
事实上,对他来说,在专业知识上的无穷探索,也是对于自我价值的重构剖白。园林在他的心里早已不仅是一门手艺或一项事业,更是为大家提供良好环境的高度责任感。“学校给了你这份工作,就是信任你,无论如何一定要凭良心做事,不能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卢鸿平说。
卢鸿平在设计花坛草稿
花卉基地一角
“薪火相传,微光聚星辉”
近年来,后勤服务集团与全校各学院联合举行“劳动育人”实践课程,卢鸿平被聘为课程指导老师。在他的带领与指导下,先后有80名同学在劳动实践基地进行播种实践。为了上好课程,他翻阅书籍、查找资料,“要是同学们问你你答不上来,那就太丢人了。”卢鸿平耐心地教授同学们整地技巧和种子播种正确的覆土方法,指导大家开展艺术插花、花卉种植、摆花布景等活动。如何让不同种类、不同色泽的花保持相互呼应、疏密有致?如何布局才能增强视觉体验?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他一一解答,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审美理念进行不同的艺术创作。
三十年来,卢鸿平先后培养了三名技术骨干和十四名花卉技术工人,花朵的扦插、修剪、嫁接、维护等,他都向工人们亲自示范。谈到未来的规划,卢鸿平的眼中流露出对于后辈的期待:“我还有几年就要退休了,但这个行业总得有人来做,我只能把自己这么多年积累的方法告诉他们,但我也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年轻人加入到劳动实践课程,会有更多专业技术人才投入到园艺事业当中,他们能比我们这一辈做得更好。”
在卢鸿平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厚厚一摞专业书籍,最上面的便是那本前文提到的《园林绿化培训教材》,这是陪伴他最久的一本理论书。书皮已经因为长期翻阅而产生了磨损,泛黄的书页在翻动时发出生硬的“咔咔”的响声。当初卢鸿平从师父手里接过这本书,之后,它又会传到谁的手上呢?我们不得而知。
卢鸿平和同事们培育的绿植
“赤子之心,唯爱珞珈”
采访的最后,卢鸿平向我们展示了他从实际工作出发,结合自身思考撰写的三篇专业论文。这三篇均已发表在行业专业期刊上,其中一篇卢鸿平是第一作者。“可能和大家想象得不一样,我们这些专业技术工作人员也是在认真搞理论研究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又指导理论嘛。”
2023年,适逢武汉大学130周年校庆,武汉大学百余年来的使命与责任如同他亲手播下的每一颗花种,在不为人知的那片土地上折射出相似的生命的柔光。它们身染泥尘却仍肃然端坐,在一场场秋雨中生根,一阵阵春风中破土,就像卢鸿平头上那顶早已被烈日炙烤得泛黄的草帽,于无声的角落凝望遥遥长夜,静候属于它自己的瞬间。
卢鸿平告诉我们:“每到秋天,树上的落叶会铺满学校的每一条路,我们每次都会把落叶留在地上很久,这么美的风景,一定要留给同学们记录。”正是因为珞珈山独有的人文关怀,才使得山上万物皆具灵气,四季常赋生机。如果走在路上看到春日的早樱,深秋的丹桂,雪中的红梅,请顺便留意一下身旁每一个责任公示牌上面的服务电话,那正是以卢鸿平为代表的后勤服务人对于武大“珈园”最赤诚的守护。
卢鸿平与他发表的论文
右侧为卢鸿平佩戴的草帽,左侧为草帽最初的模样
(原文:武汉大学后勤服务集团微信公众号)
(编辑:韩红娟 审稿:郑媖)